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作文

高中优秀作文范文:生态文明建设

时间:2023-07-13 16:18:14 小学作文 我要投稿

▣ 题型:材料作文 | 地区:全国 | 年级:高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曾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面对着肆虐的风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英雄的陕北人民以非凡的勇气开始对风沙宣战。治沙英雄牛玉琴和家人自1985年开始治沙,甚至变卖了所有家产,植草种树6600亩,哪怕第二年就遭遇了沙尘暴,付出的努力功亏一篑,但她仍不放弃,只为了还家乡一片绿色。在她的带动影响下,周围1904户家庭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茫茫沙海里植树2000多万株,通过造林治沙实现脱贫致富。她说:“这是我的责任,我要当好致富的带头人,沙漠绿化的带头人。”这样的治沙英雄还有很多,在无数治沙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如今的榆林林木覆盖率从0.9%提高到42.9%。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如今的“人造绿洲”。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什么思考与感触,请写一篇作文。

这次练笔的题目有三个层次:

一是宏观战略上的生态文明建设;

二是具体方针中的荒漠化防治;

三是落到实处的榆林治沙,讨论了人与自然、发展与生态的关系。

阿君能看到很多小纸条对“人与自然”这个主题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素材积累也相当丰富。同时可能题目涉及了自然风光,让小纸条们的文采有了发挥的空间,遣词造句都相当地优美。

但这次练笔暴露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很多小纸条的审题立意还是有些偏差,对材料的回应也相对欠缺,这样会造成扣题不紧,更有偏题、离题的可能。我们的考场作文,最好的开头,便是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现在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越来越看重实用性,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都很看重学生针对特定话题和事件的理解和阐释,它们往往都有限定的范围,需要我们行文时能画地为牢,而不偏离主题。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的开头段最好应该能简明扼要地呼应题目、点明主旨、总起全文。自顾自地抒情议论,在考场上可是大忌哦!

优秀语句:加粗

筑生态文明 绘山水宏图

文/

绿水青山,碧海蓝天,世代相依,和谐共生。面对曾犯下的错误,我们诚心改过,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中,播绿复绿;面对壮丽的锦绣河山,我们爱之敬之,铸就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之需、自然之愿,也是你我之责。

从“不毛之地”到“人造绿洲”,榆林的绿色奇迹,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映照。曾风沙肆虐、荒漠蔓延,陕北人民认识到生态之重要性,英勇地向风沙宣战,护卫家园;历数载艰辛、万千波折,治沙英雄一棵接着一棵栽,一代接着一代干,终创榆林治理的显著成效。观念先行,奠定生态之基;实干为笔,绘出山水宏图。

保护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发展之道。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保护环境,才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才可搭建留得住乡愁的精神原乡。物质的高地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智慧之语,殷殷回响。从浙江安吉余村凭改善环境,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共赢之路,到十八洞村发展生态旅游实现共同富裕,保护环境就是造福自身的发展理念,已在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的征途上镌刻进国人心田,结出丰收硕果。精神的碧波里,更有来源于山水的馈赠与启迪。“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在对自然的思考中叩问生命的本质;“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苏东坡于山水流连间,一展豁达胸襟;“万类霜天竞自由”,毛主席在大好河山前,吐露英雄豪气。保护生态环境,才能留住哲思与体悟,守护精神财富。

建设生态文明,需勠力同心、久久为功的社会合力。

从清波荡漾的毛乌素,到绿荫连绵的塞罕坝,再到绿进沙退的库布其,斐然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数代人坚持不懈的砥砺奋斗。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楷模之任,更是你我之责。草鞋书记杨善洲、延安树痴张莲莲、种树老人李洪占,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不仅应得到我们的敬佩,更应成为驱动我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支持“河湖长”“林长”的精细管护,积极为生态建设建言献策,做好每一天的垃圾分类,这些绿色的小事如涓滴之水,汇聚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滔滔巨浪。唯有将绿色观念、绿色行动融入日常生活、化为自觉行动,美丽中国才会碧波荡漾、草木青青,谱写下“万里江山恣意开”的生态华章。

绿色观念应成为社会共识,绿色生活应成为社会常态。让草木滋长,让鸟兽翱翔,让我们共同绘出山水宏图!

观点鲜明,主题明确。作者首先在开篇便亮出文章观点:“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之需、自然之愿,也是你我之责。”开宗明义,从社会、自然与人这三个层面来阐释“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在正文中也始终紧扣主题,把论述重点落在“保护生态文明”上。

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全文结构清晰且富有条理,整体上能够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结构对“保护生态环境”这一主题进行具体阐释,层层递进,并结合我国生态建设具体实例加以充实,有理有据。

行文流畅,情理交融。全文语言表达流畅且富有文采,可见作者平时积累的扎实程度。在文章中,作者能够合理引用事例、名言佳句来帮衬论点表达,综合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即使在说理时也能够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表达能够兼顾文采与情理。

如果还希望继续提升文章水平,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分论点存在优化空间。分论点“保护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发展之道”中,作者分别从物质与精神层面阐述保护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但在精神层面所援引古今名人的诗句更多地体现的是作者的开阔气度,整体上不够贴切。建议可以立足于古今生态自然的理念,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进一步阐释生态文明的精神渊源,赋予文章更扎实的底蕴。

优秀语句:加粗

共筑生态长城 文明永续发展

文/孤城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是灵魂与山川的低语共鸣。人与万物共生共长,我们都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当今,我们正处于发展十字路口,正处于历史的交汇点上,要想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必须重视生态,用生态建设为发展赋能,实现文明的永续发展。

我们从出生之时就接受着自然的馈赠,大自然用一捧捧金黄的粟粒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女儿。凭着这肥沃的土地,我们在上面建立了文明;凭着这山光水色,诗人在山川间留下动人的诗篇。而今,经济发展的浪潮澎湃,工业化的呼声迭起,在山光水色中孕育的灵魂开始变得狂热躁动。当王维的空山被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宁静,当杜甫的沙鸥被暗处窥伺的猎网笼罩,当柳宗元的小潭不复清澈与静幽,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满目疮痍的山河?当黄沙漫天,不见青山之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面貌去看待我们的文明,又以怎样的心情去面对我们的未来?

诚然,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大趋势,每一个人都无法抵挡,也不必刻意抗拒。但是,发展并不意味着与生态割裂,更不意味着生态保护与发展建设背道而驰。人类只有真正地把自身融入自然发展的脉络,在追求经济开发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人类的文明才能走向成熟;而那些目光短浅,以短期利益为由牺牲生态建设的行为,无异于竭泽而渔,自掘坟墓。生态就是经济,生态是经济的背面,是可持续的代名词。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两手抓,是当今中国经济从粗放型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永续生存的重要保障。

从“科学发展观”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重视对生态的保护。在这生态建设的浩大工程中,无数的中华儿女共同勇毅担当,在实践的过程中创造了伟大的“塞罕坝精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牛玉琴为代表的治沙英雄向风沙勇敢宣战,在莽莽戈壁中植树两千万棵;阳关林场造林两万余亩,让昔日敦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免遭风沙的侵蚀。治沙英雄们“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从“沙老虎”的口中争夺沙化的土地,一寸寸地推进绿色屏障,筑牢生态保护的绿色长城。

但是,生态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仍需代代接力,久久为功。“三北”防护林被人为地撕出一道口子,万亩防护林不曾毁于风沙却直接毁于刀斧的残酷现实,沉痛地揭示了社会上仍存在的短视的发展观。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情,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警钟已经鸣起,在“每栽活一棵树都如养活一个小孩般不易”的历史语境下,如何统筹生态治理,如何有效推进保护工作,如何普及生态理念,是时代交给我们的重要课题。

勾勒经济发展的蓝图,绿色永远是不变的主色调。共筑绿色的生态长城,才能让诗文中的山川灵秀浸润民族的文脉,才能实现文明的永续发展。愿有一日我们垂垂老矣时,我们能无悔地站在子孙的面前说:我曾播种春天,我无愧于大地。

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在文章论述中,作者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展开。从经济发展背景下环境保护的现状、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落实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及具体举措的提出上,并在结尾点题,层层深入。

议论允当,取材合理。作者能够有意识地融合古今中外的事例进行对比,强调当前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充分的道理论证,进一步佐证自己的观点,议论允当。

行文流畅,表达清晰。全文语言表达流畅且富有文采,做到情理交融、理畅辞达。例如第二段运用反问、排比的修辞,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代诗人置于当下环境当中,大胆假设,增强议论力度又不失文采。

如果还希望继续提升文章水平,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立意需更准确,扣题应更紧密。我们的作文并非自说自话,而是对题目的回应之作,立意行文都应紧扣题意。本文直到后半段才稍微提到材料中的信息,与题目脱落明显;整篇文章另起炉灶大谈发展与生态的关系,这样是有离题嫌疑的。

主次须更分明。即使以“生态文明”的主题来看,文章在议论时也应立足于生态文明来谈发展,而非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谈生态,这二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从并列式的逻辑来看,生态与发展应只是其中一个分论点;从层进式的逻辑来看,也不过是“为什么”的论据之一。小可爱在审题立意、梳理提纲时,可要更加注意呀。

阿君曾有幸到过榆林,领略过黄土高坡“千沟万壑”的风采,而更让阿君震撼的,是在黄土之上从容展露、迎风招扬的那片绿色生机。直到那时才明白,榆林的防沙英雄们,到底完成了多伟大的奇迹。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生命便扎根于自然之上,于情于理,都应将生态文明放到心头。小可爱们有怎样的想法和感触,也可以在评论区与大家分享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最新推荐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