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作文

从高考作文看社会变迁

时间:2023-08-05 11:01:36 小学作文 我要投稿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海鹰 娄辰

2017年高考已经结束,但高考作文的“刷屏”之效仍在持续。考场内外,网上网下,人人争说。

事实上,作文,是最能考查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道考题,是“为国抡才”分量最重的一把尺子,更是社会进步、时代变迁的一面镜子。

细数恢复高考40年的作文题,算上全国卷和各省卷,一共出现了数百道。透过这一面面镜子,可以看出中国不断前行、追逐梦想的脚步。

“为国抡才”弘扬核心价值观

“你所认识的中国”,“最新鲜的”一道高考作文题。

“这其实在考查青年学生对于祖国的认知和情感。”多年参与高考阅卷工作的山东省实验中学语文教师石晶说,像这样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念的考查,始终是40年高考作文的一条主线。她说:“虽然核心价值观是最近几年才提出来的,但它其实一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底色。从40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来看,核心价值观始终贯穿其中,未曾偏离。”

中共山东省委《支部生活》杂志社总编辑刘相,依然记得他1977年参加高考时的作文题目:《难忘的一天》。他写的是1976年10月6日,中国历史车轮转折的那一天。

在作文里,他阐述了历史转折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意义,用上了广播里常说的“挽救了党,挽救了国家,挽救了民族”这样的字眼,并联系到自身命运。他说:“如果不是这一历史转折,我就参加不了高考。说不定我就老死农村,或当一辈子的民办教师。”

不论是1977年的各省卷,还是之后几年的全国卷,作文题多是宏大叙事,且政治色彩浓郁。例如1977年北京考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吉林考题《伟大的胜利——难忘一九七六年十月》,湖南考题《心中有话向党说》,1978年全国考题《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等。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逐步展开,社会秩序得以重建。作文题视野随之转向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如1981年考题《毁树容易种树难》,1982年考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3年考题《毅力与恒心》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逐步暴露。作文题目开始针砭时弊,通过具体、生动的现实生活材料,引导青年学生辩证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1992年的考题“碎玻璃罐”,教导青年学生在不良社会风气中要养成公德意识、公民观念,这与当时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吻合。再如1996年的《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意在引导学生树立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进入新世纪,中国社会开放度、包容度空前提高。这一时期的高考作文,坚定弘扬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捍卫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和正能量,如2001年的《诚信》、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2007年的《帮助》、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3年的《同学关系》……

“40年来的高考作文题,把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统考了一遍,像诚信、敬业、友善等主题,还不止一遍。”石晶说。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黄万华1977年参加高考,工作以后多年参与山东语文卷的命题工作。他说,在中国,高考从来都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人才选拔。18岁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作文中考查价值观,正是“为国抡才”的需要。

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

一名高中资深语文教师说,语文教师和出题人是一对“天敌”:一个绞尽脑汁要押题,一个费尽思量避免考生套作,以至于要在考试要求里面直接注明“不要套作”。

“哪个老师押中了题,坊间总能津津乐道好一阵子。事实上,对高考作文命题规律没有研究的老师,是不可能押中题的,除非运气爆表。所谓押题,更多地是琢磨命题规律,用以指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这名老师说,押题最关键的无非是让学生多关注近年的社会热点,把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事件作为写作材料,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其实也是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社会。

从“押题套路”可以看出,40年来,绝大多数的高考作文都把视野投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许多年份的作文题,其实都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大事件中找到“原型”。

今年的山东卷作文,让考生针对“不打烊书店”谈感受。最近几年,北京、杭州、合肥等地的一些书店,开始24小时营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果更深层次地思考,随着互联网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的阅读也进入了“浅阅读”时代,这在社会上引发了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碎片化的担忧。

再比如2013年全国课标卷二的考题,是一则关于同学关系的材料,要求考生就此发表评论。就在当年,复旦大学投毒案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名校高材生为何守不住基本的道德和人性底线?这是当时社会普遍在思考的道德问题。

高考作文关注社会,不仅是对热点事件的简单回顾,更是要考查青年学生探讨社会发展,反思社会责任,诠释社会道德。

例如1991年的高考作文,让考生以“近墨者黑”或者“近墨者未必黑”为题,写一篇发言稿,意在引导学生自觉抵制社会生活中不良影响,加强自我修养。再如1993年的作文题是针对“帮同学补课该不该收取报酬”这个话题写一篇广播稿,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利益观。

我国在新世纪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年代,人们的思想也处在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时期。因此,高考作文命题由以关注社会热点为主转向关注人的修养品行,关注精神空间。如2002年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2004年全国卷一《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卷二《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上海卷《忙》,2005年天津卷《留给明天》、辽宁卷《今年花胜去年红》、广东卷《纪念》、湖南卷《跑的体验》等,这些题目既放眼社会人生百态,又关注个体生命体验,引导学生用“我”之笔,说“我”之见,“抒”我之情。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老师马艳文认为,伴随着社会改革和社会转型步伐加快,高考作文命题体现了多元价值的变迁和学生的个性心理,即在尊重考生独立的主体意识的前提下,在作文命题的规范和要求下,尽量赋予学生真实表达和自由思考的权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

紧扣社会变迁轨迹

40年沧桑巨变,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也历经多次变革。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语文教研员万福成说,恢复高考以后,作文命题形式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几个阶段。“从命题形式的变化,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社会思想从整齐划一到高度解放的历程。”

万福成认为,刚恢复高考时的作文,限定题目、限定文体,考生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做文章。这对考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束缚。随着命题科学的进步,自定立意、自择文体、自拟题目的“三自原则”,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标配”。每一个考生都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自己熟悉的领域,尽情书写自己的观点。

“从这些写作要求上,不难看出从一元到多元、从封闭到开放的变化轨迹。”万福成说,特别是进入新千年,高考试卷一改过去全国大一统的做法,逐步进入全国卷和多个省份自主命题共存的局面。之后的高考作文题目更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

黄万华则从文章立意角度分析了40年来的高考作文。他说,前几年高考作文基本延续了“文革”之前命题作文的方式,例如《毁树容易种树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题目限定了文章立意方向,考生基本上没有发挥空间。如果偏离了考题限定的方向,必将面临严重失分。”黄万华说,这其实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还处在“一元时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全社会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打开了国人的思想空间。人们看待问题不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更多地讲求辩证思维。同时,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也为不同声音提供了空间。

这一时期的高考题目,注重考查考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切入,鼓励质疑和批判的思维探究。万福成举例说,如1990年的高考作文,让考生就玫瑰“花下有刺、刺上有花”展开议论,考生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作文,只要言之成理、顺理成章,都可以获得高分。再比如1995年的高考作文,要求考生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写一篇议论文,旨在引导考生用辩证的眼光评价事物,既要看到不足,又要看到长处。

“这一时期的作文题目,明显不再要求论点的整齐划一,而是给予考生一定的思想空间,可以这么说,也可以那样说。”万福成说,这与当时整个社会的进步完全合拍。

随着传统文化的更新、外来文化的引入,以及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社会文化明显进入多元化时期,社会思想也逐步走向了解放。

这一时期的高考作文命题进一步走出1990年代“双向辩证法”的模式,彻底冲破旧式封闭的思维藩篱,还学生驰骋想象和多元创新的思维空间。

多年参与高考作文阅卷的石晶说:“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阅卷中可以发现十几个甚至是几十个立意角度,都是符合命题要求的。正如2000年的高考作文题所表达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世界是参差多态的,开放性作为我们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在高考作文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

石晶说,从学生写作的表达方式上看,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等;从文体上看,有议论文、记叙文、散文、科学小品文,甚至有书信体、多幕剧、聊天记录、文言文等样式,可谓千姿百态。

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山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李善峰认为,恢复高考的40年,既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40年,也是各种价值观不断碰撞激荡的40年,更是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40年。从提倡集体主义到张扬个人主义,从一元价值观到多元价值观,从以社会为中心到以个人为中心,从抒发政治理想到解决现实问题,高考作文忠实记录了伟大时代的一个个足印。(完)

最新推荐

平台注册入口